近現代隨州社會的變遷 (2)
第四節 民國時期隨縣的社會經濟
隨縣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歷史甚為悠久。淅河、厲山 、安居、環潭是為縣內四大商鎮。民國時期,由于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增長,隨縣商業市場一 度十分活躍。1927年,僅縣城內就有各類商號300余家。此后,武漢等地工業品大量行銷隨 縣,漢口一些商行派人前來設莊開店,大量收購農副土產。到1937年,縣城已有商號440余 家,從業人員逾千人。較大的商號有童永裕、協泰洪、怡泰昌、德裕恒、振華信、吳義發、 劉洪茂、李純齋等。計有百貨、匹頭、雜貨、糧行、花行、山貨、飲食服務等50余種行業。 其中僅糧行、花行就有80余家,居各業之首。商號分布以縣城西關為最多,東關次之,南關 最少,故有“窮東關富西關,破銅爛鐵是南關”之說。作為鄂北農業大縣,在這一時期的隨 縣市場上,農副產品的交易數量十分可觀
一、農產品市場的活躍。
(一)棉花貿易的顯赫地位
商品流通形成市場,商品流通的量決定著市場的大小。棉花是隨縣主要的 農產品,棉 花及棉制品歷來是本地商賈爭相經營的商品。早在清同光年間,行銷山西、陜西一帶的隨州 長頭 布即年達250余萬匹,折合皮棉6萬余擔,價值達3000余萬兩。棉花生產在本地社會經濟生活 中的重要地位已可見一斑。但時至民國初年,隨縣棉花市場的規模仍十分有限。農戶所產棉 花,除少量出售外,主要用來紡紗打線,以織助耕。種棉少者,或以線換花,或以布易棉, 俗稱摯蜃饠,用以調劑余缺。在洋紗、洋布銷流漸廣的情況下,由于棉花市價 起伏不定,農戶植棉的積極性屢受挫折,加之種植技術落后,棉種低劣,以胡花和雞腳棉 為多,畝產皮棉多在10斤左右。農戶除自用外,所剩無幾,能夠遠銷外地的棉花數量十分有 限。據《湖北全省實業志》記載,1920年前,隨縣每年銷往漢口的棉花僅在1萬擔左右。
民國初年,為了富國裕民,南京臨時政府以及隨后成立的北洋政府,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發展 實業和振興農業的政策。1914年3月,農商部以獎勵棉業輸出,非先推廣植棉、增加產額不 可,在農商總長張謇的主持下,擬定植棉制糖條例,呈準公布。凡擴充植棉者,每畝獎銀2 角;改良植棉者,每畝獎勵3角,“宜選埃及或美洲之棉種”。同年7月,又公布獎勵植棉 條例施行細則,確定湖北、直隸等11省為植棉區域。凡經勘定之植棉縣份,如有 未墾之荒地,縣知事須設法招墾,擴充植棉。同時,咨行各省廣設農業試驗場。1915年3月 ,農商部在武昌設立第三棉業試驗場,采購美棉各籽種,從事品種選育、比較試驗。湖北實 業廳后又分別設立棉花試驗場6處,負責鄂西及漢水流域各縣棉花品種的改良與推廣。嗣又設立棉產改進處于省內各主要產棉州縣。自20年代美國棉種大批引入隨縣后,全縣美棉種 植面積迅速擴張。到1933年,全縣28.6萬畝棉田中,美棉種植面積達20.2萬畝,占全部棉 田面積的71%。為了彌補美國棉種易于退化的缺陷,1937年又從河南靈寶購回改良美棉種,試驗效果很好,推廣于全縣。
由于美棉產量較普通中棉高出四成,隨縣棉花產量遂有明顯的提高。
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國內棉紡織工業的迅速發展,對于棉花數量和品級的要求日 益提高。于是,商人提價競購,農戶則紛紛擴種棉花。隨縣細絨美棉的種植比例年有增長,棉花貿易隨之空前活躍。
1926-937年的12年間,隨縣棉花的種植面積和皮棉輸出額均居 全省第一位。最高年份的植棉面積達到69萬余畝,占全縣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,超過江西全 省的棉田面積,與安徽全省的植棉面積不相上下。據《豫鄂皖贛四省之棉產運銷》統計:19 26?934年的9年中,隨縣棉花的平均種植面積達到66萬畝,約占全省棉田面積的7.84 %;平均年產約20萬擔,占全省產量的9.78%,同居全省之冠。1934年,僅淅河、厲山 、安居、環潭4鎮輸出的棉花就達16.57萬擔,價值達623.5萬元。
至于棉花品級,唐 鎮 、厲山鎮、縣城、安居一帶所產細絨,纖維極細,色澤亦佳,為省內第一。由于隨 縣棉花種植業的迅速發展,貨源充足,銷路頗廣,全縣較大市鎮,如城關、厲山、環潭、淅河、安居、唐鎮等,均成為棉花集散地。其中尤以城關和厲山為最。每逢集期,棉花交易異 常興旺,賣主中除本縣的棉農、棉商外,還有棗陽及河南桐柏、唐縣等地所產棉花運來銷售 。買主中則除本縣行戶大量收購運銷武漢外,武漢棉商每逢收花時節也派人前來安莊設店,大量收購。在棉花大豐收的1928年,隨縣市場成交棉花額達57.2萬擔,大多運往武漢等地 。
棉花商業屬于舊式商業。隨縣棉花市場主要由花行、販運商、手工織戶組成。厲山鎮秦 觀樓開設的秦榮記是縣內最大的棉花商號,有資金30萬元。秦為人干練,經營有方,資金 運用靈活,或先收棉后付款,或先付款后收棉,買賣方式靈活便利。秦榮記經常利用漢口棉 商提供的大筆預付棉款來大量收購棉花,同時十分注意掌握市場信息。該號在漢口派駐代理 人 ,安裝有電話,對漢滬棉花市場行情了如指掌,因而生意興隆,門庭若市,年收花量約占全 鎮的2/5之多。其后,該號因縣署明令抬高7倍營業牌照稅之后,月月虧本,被迫兼營糧食 和雜貨。
(二)米谷貿易的活躍
糧食是封建社會最重要 的商品,糧食商品化的程度是商品經濟發達水平的重要標 志。農村中有多少糧食可以運出,往往成為市場大小的一個界限,也是經濟作物和手工業發 展空間的界限。民國中期,由于隨縣工商業的發展,以及經濟作物種植比重的不斷增長 ,促使隨縣糧食商品化的程度不斷提高,市場上流通的糧食不斷增多,糧食市場的規模日趨 擴大。
這一時期隨縣市場上流通和輸出的糧食,包括農戶之間在地方集鎮上調劑品種和余缺 ,以及農戶為繳租納賦被迫出賣、而日后仍需返銷的口糧,其主要部分是因省內糧食不敷、自給地區增多而帶來的大量糧食流通。1932年前后,僅縣城、厲山、環潭三地就有糧行240余 戶。全縣以經營糧棉油為主的私人商號、行棧就有323家,著名的商號、行棧有楚昌明、阮興記、信豐成 、秦榮記、秦福記等。
糧食貿易的活躍,同隨縣是典型的農村社會不無關系。在隨縣13 7,829戶人口中,農戶有120,677戶,占總人口的87.56%;全縣耕地面積112萬市畝中,水 田為8 19,191市畝,占70.8%,戶均耕地9.6市畝。糧食作物中以早稻種植最為普遍,品種有“七月早”、“江西早”、“蓋草粘”、“湖南早”數種。“蓋隨地多砂質壤土,缺雨既旱,播種早稻,期免旱災”。如無荒歉,出產足以自給,豐年則可輸出稻谷30余萬石。至于糧食消費,隨縣“民風樸實勤儉,男女操作,寒暑無間,故農戶耕地雖狹,對于生活,尚勉能維持”。每年輸出之米 谷,約占總產量的2/5。1934年,全縣輸出稻米價值383.7萬元,僅次于棉花,居全縣大宗 輸出產品價值第二位。同年輸出小麥價值116.6萬元,居第三位。“集中于縣城之小麥,多系四郊附近各村之所生產者。由產地運至城中,以小驢馱負或人力手推車運輸之…… 平均每行一里,均須腳力一分!镀綕h鐵路老河口計劃支線經濟調查報告》,1 937年2月。
由于糧食貿易的活躍,隨縣糧食市場在鄂北各縣頗具知名 度,鄰近的棗陽、唐河、桐柏、泌陽、信陽等地的米谷雜糧,很多是通過隨縣糧食市場集散輸出。其中“厲山因濱臨氵員支流之氵厥,可通盤楫,故集中米谷甚多,豐年時達十二萬 石(老斗),約合二十萬市石”;“由環潭支出者,齊米及熟米各占半數,目的地皆為漢口,供給民食”。米谷交易以每年舊歷6月以后,9月以前,河水漲發,新糧上市時 為旺季。如厲山糧食市場以每年5、6、7三個月為交易之旺季,以每月之雙日為交易之集期;環潭市 場則平均每雙日集可成交輸出稻米600石以上,“常年均有交易,惟有秋初新糧上市及廢歷7月以后河水漲發,行船暢速時為旺”。1928年后,漢水航運受到 戰亂影響而時常中 斷,鄂豫交界各縣所產芝麻油、棉籽油紛紛改為陸路運輸,經棗陽運至環潭上船,再沿府河運往漢口,最盛時年達20萬擔之巨。1937年,僅縣城一地運往武漢的糧食就達58.2萬擔,其中稻米47.6萬擔,蠶豆7.5萬擔,小麥2萬擔,其它雜糧1萬擔。“本縣出口之小麥皆系紅麥,運至漢口,供給各面粉廠磨面之用。”《平漢鐵路老河口計劃支線經濟調查報告 》,1937年2月。
(三)禽畜貿易
隨境山地頗多,可牧面積廣闊,因而耕牛頗多,平均每農 戶幾近一頭。惟農戶中佃農占有很大比例,每戶耕地平均僅為10畝,“經營既小,合股買;蜃庥酶U呱鯙槠毡椤薄逗笔∞r村調查報告》第5冊《隨縣》,1937年10月。至于馬、騾、驢等為數亦不少,因境內農產運輸,除用人力外,“多賴力畜也”。1934年 ,全縣共有黃牛26,174頭,水牛23,524頭,馬2165匹,騾1116頭,驢12,955只,豬39,8 90只。以 全縣農業人口12萬戶分配,戶均有牛0.41頭,豬0.33頭,每牛耕地12市畝。
大量畜禽的存在,為隨縣畜禽交易提供了條件。民國年間,畜產品完全由私商經營。1933年,全縣運銷漢口肉豬2萬余頭,菜牛5000頭,菜羊1萬余只,總值49.5萬銀元,成為漢口的主要畜禽供應地之一。同年,縣城、厲山、淅河、均川4鎮計有私人肉案107處,當年屠宰肉豬3.6萬頭。
(四)土特產市場的發展
隨縣手工業堪稱發達,最著者為 長頭布、木炭和蜜棗三種。長頭布 系手工紡織所出。隨地布匹甚多,除自用外,商人多設莊收買,行銷陜甘等省,又可作花包之用。每匹長5丈,寬1尺,價值1.5元左右,以安居所出紗勻布平為最佳。全縣以紡織為生 計者有5719戶。
木炭用櫟樹燒成。隨縣多山,遍植櫟樹,農民于秋冬之交,入山砍伐,截 成 3尺許,就地挖窯,將枝橫直擺架,以火燃之,連續3天,待木性將完,再以濕土覆蓋其上,余火熄滅,即成木炭。每百斤約值1.6元。除本縣自用外,尚多行銷武漢;鹆ι跫,不遜 于宜昌之白炭。亦可代替汽油,作木炭汽車之燃料。
金黃蜜棗向為湖北名產。隨境棗樹甚多,所出之棗尤大。蜜棗每斤3角左右,以安居出品為最佳。行銷武漢等地,以其“色如琥珀,體豐肉厚,沙酥爽口,甘之如飴”。湖北省隨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:《隨州志 ·土特產》,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88年版。而負盛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