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現代隨州社會的變遷 (2)
二、傳統經濟的演變
隨縣素為純粹之農村經濟 社會,工業向不發達。民國初年,縣內各市鎮僅散布有紡線織布、編織篾器、焙燒磚瓦、制陶、釀酒等手工作坊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因受國內興辦實業熱潮的沖擊,隨縣經濟的發展頗受影響,為這個傳統農業社會注入了新的內容。
(一)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
受到一次大戰期 間國內民族工業勃興的影響,20年代前后,隨縣地方經濟一度迅速發展。全縣已形成了75個集鎮,外地商人和工商業者紛紛來隨 縣落籍,全縣登記商號猛增至420余戶。氵員水、氵厥水兩岸的環潭、安居、縣城、淅河、 〓 家河、厲山等7鎮,均興建有碼頭。在陸路交通方面,則形成了9條商路。1924年,經厲山鎮紳商康儀丞出面倡議,隨縣、安陸、應山、孝感4縣商民共同集資興建襄陽至花園的公路。 同年1月,襄花公路南段長途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。股東大會推舉廖鴻軒為總經理,康儀 丞為協理,周駿聲任董事長,共同主持和發動私商集資入股筑路。共計集股金25萬余元。1925年3月,襄花公路南段全線通車,橫貫全縣,從隨陽店出發,經唐鎮、厲山鎮、隨縣城、 淅河鎮、馬坪鎮、安陸、陳家店至花園,全長155公里,共用資金26萬余元。嗣后從漢口購回“福特”牌汽車2輛,開辦客貨運輸業務。1928年,汽車增至10余輛,每日發往棗陽、花園班車各2班,年營運收入在18萬元左右。到抗戰爆發前,又有隨草、隨洛等公路通車。原發往棗陽的班車延長至老河口,當日直達。同時增開隨縣至樊城、至花園班車,日客運班次增加到6班。
(二)傳統手工業的發展
外國資本主義經 濟勢力的滲入,一方面從隨州人民手中廉價掠走農產資源,同時,也對這一地區的社會經濟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,在客觀上促進 了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。適應一次大戰期間國內市場的變化,隨縣傳統手工業開始向以機器 生產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手工工廠階段過渡。
1914年,隨縣貧民工廠開辦。計有木織機6臺,鐵制織機2臺和工人8名,生產“電光布”。1924年,商人〓庚州及隨縣實業局又分別開辦“漢東工廠”和“隨縣工廠”,共有工人30余名,木、鐵制織布機14臺,產品有電光布、土紗棉布、條格棉布、粗紗布等。同年春,縣城丁姓商人興辦私營“隨縣工業研究社”,生產 各樣干電池,后又增加牙粉、發油等品種。到20年代中后期,縣內已相繼開辦有紡紗、織布、繅絲、織襪、毛巾、電池等11家小工廠。此外,古城、柳林店、二道河等地的私營作坊,在以往采用土法采礦煉鐵的基礎上,創辦了幾處鑄鍋廠,每年鑄鍋萬余口。縣城、厲山、淅 河、安居、環潭、均川等地還有糟、礱、榨、木、竹、陶、醬等作坊209處。1934年,隨縣政府從國民黨駐軍手中購買柴油機和10千瓦直流發電機各一部,主要供學校和政府機關照明之用。
在全縣糧食市場不斷發展的基礎上,糧食加工業也有所發展。隨縣城鄉向以礱坊、榨坊,采用人力、畜力和水力加工糧食及油料。1934年,縣城 幾戶私商合股建立“漢東面粉廠”,以汽車引擎為動力機,配置面機1臺,雇工20余人,日加工小麥5000余斤。1936年,又有高姓商人集股在東關創辦“迎豐米廠”,計有平房6間, 米機1臺,雇工8名,日加工稻谷3000余斤。1936年,又有隨園米廠創辦于南關,有廠房270 平方米,米機1臺,雇工12名,日加工稻谷5000余斤。糧食加工業的不斷發展,推動了機器 的引進和使用。隨著地方工商業的逐步發展,以紡織、店員、搬運和手工業工人為主體的隨縣工人階級應運而生。到1924年末,全縣各行業已有工人2200余人,成為隨縣政治舞臺上的一支新生力量。
(三)郵電通訊事業的興辦
隨州電報局成 立于光緒十年(1884年),連接漢口至 襄陽電報線。光緒二十九年(1903年)又有隨州郵局的開辦。民國初年,縣內增設安居、環潭 、 凈明鋪等郵政代辦所,郵政通訊范圍不斷擴大,郵路相繼開辟,邊遠鄉鎮由郵局派員專門投 遞。1918年后改稱隨縣郵局。襄花公路全線通車后,主要郵件運輸從1931年起改由襄花公路 汽車帶運,邊遠地方郵件則仍依靠人力接送。
1930年,隨縣電話局正式成立, 長途電話線經安陸、花園達漢口,經棗陽達樊城。同年,縣內撓绱宓緇皵開始架設,設立 有縣城、兩水溝、厲山、萬和店、尚市店、安居、環潭等11個通信所。到1933年,已有10個 通信所接通,縣內線路總長445公里。1938年,又架設了隨縣至罐子嶺的85公里線路,與河南桐柏縣接通。
(四)新式金融機構的建立
金融業是外國資本掠取中國農產資源的重要環節 。作為鄂北豫南重要的農產集散市場,隨縣的金融業卻一直不甚發達。光緒年間,州城內僅有“韓洪興”、“黃天合”兩家當鋪,以收取衣物為質押,向普通民眾進行放款剝削。質押放款一般為抵押品價值的五成左右。民國初年,王洪璋創辦“隨裕銀行”,因資金不足,開業僅3個月即倒閉!敖鹑诩円赞r產品豐嗇為轉移”,市場交易諸多不便。每逢農產品收獲季節 ,漢口等地商人均須攜帶大量現金,前來收購糧棉等農副產品?h內城鄉間的資金融通則主 要依賴高利貸、典當、質押等方式。官府征收賦稅及民間買賣、商業交易皆賴銀兩、紙幣、銅元計值,“距城較遠者,紙幣不能通用”。
1936年9月,湖北 省銀行在縣城玉石街成立辦事處。1937年1月,該辦事處改 為支行,內 設營業、總務、會計、出納各股。1941年3月,隨縣政府與地方商號籌備隨縣銀行。次年5月 ,由財政部核準發給營業執照。11月,該行在環潭正式成立,抗戰勝利后遷回縣城。
在農村信貸方面,1934年,湖北省農村合作委員會在隨縣設立農村合作指導員辦事處。該辦事處 舉辦農村合作訓練班,組織成立信用、利用、供給和運銷四種合作社。陸續成立有楊家畈、 謝家寨等14個合作社。其中,信用合作社有社員595人。到1935年7月,計建立有淅河、均川、安居3個合作社區聯合會。信用合作社的主要業務是發放農貸,項目分為一般生產貸款 、農田水利貸款、棉花改良貸款等。到抗戰前夕,全縣52個信用合作社共計發出農業貸款77 44元。1942年6至10月間,信用合作社代理發放戰區農業貸款615萬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