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設中的桐柏山風景名勝區
桐柏山,位于隨北,橫跨鄂、豫兩省之間,是淮河的發源地。桐柏山風景名勝區,西接湖北棗陽,北連河南桐柏縣,主峰為太白頂(又稱作凌云峰、太白山、白云山),海拔1140米,以此為中心,東經元寶垛、田王寨、寇子垛、玉皇頂、雞公山至大悟縣與大別山相連,主峰南側以七尖峰為中心,經大仙垛,延伸到華寶山,與大浪山相望,核心景區75平方公里,1997年被湖北省政府批準為第三批省級風景名勝區。
奇山秀水風景如畫
桐柏山地處桐柏 ?梹?商城大斷裂帶上,特殊的地質形成過程中,使地貌結構復雜,因而奇山異石較多,溝壑縱橫,峻峰林立,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,兼具南疆風光的秀麗。
桐柏山主峰太白頂,巍峨雄峙,勢壓群峰,登高遠眺,北視中原,南閱楚天,千山萬壑,盡收眼底。與主峰隔山相望的是撐天峰、東旭峰、晚霞峰、錦秀峰、險岫峰、飛云峰、玉皇峰、挺翠峰等19座山峰,峰巒起伏,爭奇聳秀。由于山峰大都在海拔千米以上,具有獨特的氣象景觀。每當冷空氣過境,山間的云霧或淡薄飄渺,或綿厚穩重,或雄偉壯麗,或瞬間變幻,峰頂即為云海淹沒;忽而驕陽當空,峰頂猶如孤島,腳下一片海,登高一望,確有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的氣勢,“大復橫云”為桐柏山景觀之一。
山上奇石險崖十多余處,雙蛙石、金蟾望月石、羅漢肚石、蕎麥石、馬蹄石、鷹咀石,巧奪天工,惟妙惟肖;千尺崖、卻步崖、紅石崖、月兒崖,刀削斧劈,甚為險奇,崖下為深幽峽谷,憑高俯視,令人嘆為觀止。
桐柏山植物區系南北兼容,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,被專家稱為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,動植物繁多,喬灌樹種達60余科、200余種,野生蔬果有20余種,名貴中藥材200多種,靈禽異獸30余種;特別是太白紅葉,每到晚秋,這里是漫山紅葉,層林盡染,霜葉似火,是桐柏山又一大美景。
太白頂峰東側有一處古井,乾隆皇帝曾親賜此井“是為淮瀆真源也”,淮源井因此而名。“山有多高,水就有多深”。太白頂雖高,淮源井水卻終年豐沛,從未枯竭,清澈而深邃。見山而體道,聞水似悟心。那涌動著的清泉給桐柏山帶來了靈動的秀氣。
桐柏山上溪、潭、溝、澗錯落有致,叫得上名的溪潭瀑布就有梅花溪、桃花溪、雪花澗、鎖云澗、水簾洞瀑布、團山瀑布、龍潭瀑布、盛家寨瀑布等,溪水潺潺,魚蝦嬉戲;瀑布懸如白練,氣勢磅礴,蔚為壯觀。
千古神韻源遠流長
桐柏山文化內涵豐富,匯聚盤古文化、佛教文化、地質文化和紅色文化,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祖國風景名勝中的奇葩。
這里是盤古文化的發源地,三國時期徐整所著的《五運歷年記》載:“盤古開天,血為淮瀆”。桐柏山是在陰陽未分,大水茫茫的混沌之時,盤古首出開天的地方……首次將盤古與淮河發源地相聯系,桐柏山成為盤古文化的根源地。
這里有大禹治水的千古傳說,《禹貢》記載:(禹)導淮自桐柏……
這里是漢代名臣張良的隱居地。據《漢書·張良》載:張良輔佐漢高祖統一天下,積勞成疾,體弱抱病,為求長壽清凈,便隱逸山水。于是他云游四海,走遍天下,尋至太白頂主峰一天然洞內隱居修身,此洞后被稱為張良洞。
這里是佛教文化圣地,佛教文化傳于桐柏山則始于隋唐,昌盛于清,乾隆四十九年,在太白頂建白云禪寺,被尊為華光德祖,素有“南方普陀、北方云臺”之稱;這里也被道家稱之為“天下第四十四福地”、“三十六洞天”,經歷代法師弘法步道,桐柏山寺院最多時達二十余處。上古文化的積淀,賦予了桐柏山深厚的內涵;佛教仙家云集,給了桐柏山清玄的靈氣。
桐柏山是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銜接地帶。古為南北交爭、豪杰聚義的必爭之地,留下了許多遺跡、遺址和傳說,具有豐富的人文景觀。山下古寨城堡林立,其中有盛家寨、磨云山寨、義和寨、小寨、田王寨等。其中田王寨位于主峰太白頂以東,山勢險峻,奇峰橫出,海拔1018米,寨墻以山勢而建,圍有九個山頭,苑如長城;寨內約5平方公里,建有金鑾殿,設有五營四哨,在元朝末年,桐柏田姓農民為聚眾反元抗蒙而建,此寨被專家譽為“華中第一寨”。宋朝名將岳飛當年屢出桐柏戰信陽,阻金南下,曾屯兵太白頂山南腳下。解放戰爭時期,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,開辟了桐柏解放區,解放軍桐柏軍區第一軍區機關設在桐柏山下新城李家溝,現遺址尚存。
清澈見底的小溪,奔騰傾瀉的瀑布,層巒聳翠的青山,煙雨彌漫的云海,古老神秘的傳說……桐柏山如同一幅館藏深閣的山水風景畫卷,等著您去游歷、賞閱……
(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管委會)
(責任編輯:心安 新聞熱線:0722-331892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