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 羅 毅 毛傳榮 王 松
編者按:作為尋根節拜祖大典的舉辦地,炎帝故里風景區始終為世人所關注。自2007年啟動新景區建設以來,景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如今,一個占地3000畝,擁有20多處景點和自然景觀的新景區矗立在烈山之上,并成功承辦了四屆尋根節。從今日起,本報開辟專欄《我的祖先 我的故里 我的圣地》,全面展現神農洞、神農廟、神農大殿、炎帝大像等重要景點的風貌和內涵,反映景區的發展和變化,激發人們對先祖的崇敬,對故里的認知,對圣地的熱愛,敬請關注。
憶我先祖,拓土開疆;始作耒耜,教以農桑;遍嘗百草,為民療創;結弦為琴,儀風流長。雄渾而深厚的《炎帝大歌》在烈山響起。
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。坐落在湖北省隨州城西北約20公里厲山的烈山,不僅僅是山,它更是十三億中華兒女心中的一座精神圣山。天主教的朝圣地在耶路撒冷,伊斯蘭教的朝圣地在麥加城,世界華人的朝圣地在哪里?中國社科院歷史學家說:華夏悠悠文明史,烈山腳下是源頭。因為烈山誕生了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。
春秋戰國到今,歷朝歷史學家、歷史文獻作了肯定的記載,炎帝神農誕生于“湖北隨州厲山”。春秋《禮記·祭法二十三》:“厲山氏之有天下也,其子曰農,能殖百谷”。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注:“厲山氏,炎帝也,起於厲山,或曰有烈山氏”。烈山擁有九嶺,九嶺拱成烈山。烈山有一古洞穴,史書記載“神農母安登,感龍而生炎帝”于此。這個洞穴被后人稱為神農洞,坐落在洞天山東麓,為神農故里最能撼動人們情思的景點之一。
著名作家、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熊召政在中國隨州2010“文化尋根、家國天下”炎帝文化名家論壇主題演講中說,大凡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,在它的山河大地上,必定會留下許許多多的古跡。這些古跡是歷史的見證,是文明星河中一顆顆閃閃發亮的星斗。隨州厲山烈山上的那個山洞,走出了炎帝,因此也可以說,這個山洞走出了中華民族。
在神農洞前,我似乎看到先祖在那艱苦的蠻荒時代,炎帝神農始作耒耜、教民耕種,遍嘗百草、發明醫藥,治麻為布、制作衣裳,日中為市、首倡交易,削桐為琴、練絲為弦,弦木為弧、剡木為矢,作陶為器、冶制斤斧,臺榭而居、安居樂業。將人類從野蠻的狩獵時代帶進了文明的農耕時代,開啟了中華民族文明的新紀元。
炎帝神農帶領華夏兒女在適應環境、改造世界的歷程中,形成自己特有語言、習俗和人文傳統,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、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,奠定了中華民族精神之基。中華民族在其不斷發展壯大中,不斷弘揚和發展炎帝神農精神,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、愛好和平、勤勞勇敢、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,并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。
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,起源于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炎帝和黃帝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,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,中華民族因而又稱炎黃子孫。千百年來,海內外炎黃子孫不畏艱險、跋山涉水來到烈山尋根問祖,一直從未間斷。特別是20世紀八十年代前后,中國文壇興起了一股“文化尋根”的熱潮,作家們開始致力于對傳統意識、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,被稱為“尋根文學”。由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尋根思潮的推波助瀾,迅速引爆海外華人到大陸的尋根熱。
現代人本不必拘泥于難尋的蹤跡,炎帝神農,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,已成定論,他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存在,且將他納入一種無比深厚無比恢宏的歷史文化。當你站在烈山之巔,白云何悠悠,俯瞰山間四處點綴的新建成景觀,俯瞰絡繹不絕的朝拜者,你會覺得在人們心靈的祭壇上,供奉的不是借香火祈禱而能求得幸運一尊神,而是輝煌悠久偉大的文化。
一帝至尊,八功蓋世,造朗朗乾坤,宏開華夏千秋業;九龍捧圣,六合同春,仰巍巍大殿,擎起東方萬里天。烈山炎帝功德殿柱上的楹聯撼天動地。
我的祖先 我的故里 我的圣地